魔都100> 建筑> 教堂公园

魔都100:公园里的纪念馆 看伟大革命宣传家谱写中华红色篇章

    他是伟大的革命宣传家,他是情深义重的义士,两人的壮举都给上海华泾镇刻上了一道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为华泾更好的宣传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位伟大的革命宣传家就是邹容,而另一人就是刘三。要认识他们,我们要从华泾公园内的邹容纪念馆说起。邹容纪念馆位于华泾路868号,而这里原为刘三故居黄叶楼。

    邹容(1885—1905),出生于重庆的一个商人家庭,原名邹桂文,又名威丹、蔚丹、绍陶,在留学日本时改名邹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

    展馆大厅内放置的邹容半身雕像还原了这位革命先贤生前年轻的身影。雕像后方的背景正是他的著作《革命军》,黑白两种色调对比象征了黑暗时代的一丝曙光,将参观者迅速带入了当时暗流涌动的时代背景。

    邹容既然是一个重庆人为何与上海扯上关系?这就不得不提到先前说的刘三了。刘三字季平,是徐汇华泾人。在日本留学时,与邹容结识,彼此志趣相投,结为至交并视为盟友。两人还一起干过一件除恶扬善的事。

    当时有一留日学生监督姚文甫,作风恶劣,勾引别人小老婆传出一幢奸情事,被爱国者唾弃。邹容、陈独秀和刘三等五人,闻讯立即赶到姚的居所。愤怒的邹容见面就给姚几个耳光,并和同伴找来剪刀,当即剪除了姚的辫子,悬挂在学生会馆柱头上。他们的豪举大快人心,在学生中广泛传扬。

    事后,姚文甫向清政府驻日公使蔡钧控告邹容。在清廷和日本方面的双重压力下,邹容又因系主角,不愿连累他人,遂离日回国。但“剪辫子”一事,更是加深了刘三与邹容之间的战斗情谊。

    在邹容死后,刘三听闻昔日盟友的遗体被简单地葬在监狱外,俗称“义冢”的万人冢荒地里,未能被好好安葬这让刘三感到心急如焚。

    刘三赶到来到万人冢,日夜寻觅邹容的遗骸但却寻找未果,于是心生一计,去询问了监狱的年老狱卒。在贿赂狱卒后,得到一条重要线索:曾有人发现刻有“周镕”的小石碣,可能是邹容的简葬之所。

    无奈这种石碣很多,大多被泥土湮灭,要铲去泥土才能看到字迹。刘三再次去时便带去了小铲,凡见有石碣都铲去泥土,仔细辨认,辛苦寻觅。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终于还是找到了!看到“周镕”两个字时,他喜出望外,连日的愁绪一扫而空。

    然而不过收殓安葬一样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刘三急急赶回华泾把经过告诉其妻,并与其商定在自己的私地,选择较为高亢处,作为营葬革命盟友邹容的安息之地。

    1906年4月2日,邹容的周年忌日的前一天,刘三密嘱四位乡亲,预雇一艘民船,约在4月3日凌晨,随带毡毯一条,绳索一扎,杠棒两根,直向上海起航,到约定的码头停靠,刘三从陆路赶到码头相会,约好黄昏时分,到达坟地。

    刘三找到预埋手绢,随即解开包裹,取出毡毯和绳索,抬起棺木,连同石碣一并移置于毡毯上包扎,五人协力运上船。连夜运返华泾的滨江滩头,上岸时已是万籁俱寂的深夜。把邹容灵柩安放入墓穴,再用覆土封盖,立下原有的石碣。停当后,已晨光熹微。

    次日,刘三在其妻陪同下,拿出写在纸上的悼诗一首焚烧于墓上,俩人伫立墓前,表示哀悼后离开。刘三在清末仗义营葬邹容,也由此“义声布天下”。

1 2 3 ... 8 下一页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 作者:甘薇扬 责任编辑:先加

人物篇

老字号篇

建筑篇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