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100> 人物> 文化名人

魔都100:“紫壶虽小艺如海” 制壶大师许四海传承百年制壶文脉

    中国是茶的故乡,要喝茶自然是要配一把好壶。有一句俗话是这样说的,“壶是茶之父,水是茶之母。”好茶容易寻觅,但一把好壶却是弥足珍贵。有“江南壶痴”之美称的一位老先生,一生潜心研究紫砂,经他手制作的紫砂壶受到许多人的追捧。

    这位大师就是许四海,中国著名的紫砂壶制作大师、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紫砂艺术传承人,有着“中国紫砂陶艺收藏第一人”之称。许四海本人特别喜爱壶,一生沉迷于弘扬中国茶艺文化。从70年代初,许四海就开始收藏紫砂壶。对于他而言,紫砂壶就像他的“子民”,深深地存在于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只要一有空,他就会扎进上海城隍庙去“淘壶”。

    许四海的收藏故事极富传奇色彩,他的制壶技艺也堪称炉火纯青。35年的制壶生涯共制作了1100余把紫砂壶,其中有不少作品为世界各大博物馆和名家所收藏。他最钟爱的作品是六方竹段套壶具,制作于1989年,壶盖上所贴的竹叶和壶身、壶底直观地展现了竹子的特点,给人一种竹已成仙的感觉。许四海曾将此壶卖于有缘人,事后却恋恋不舍又花重金将之买回。

    许多人都知道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许四海以一己之力收藏了大量几百年来存世的紫砂绝品,还从前人精绝的遗产之中汲取养分,创作了许多紫砂雕塑。紫砂雕塑不仅需要艺术家对水墨画技艺有娴熟的掌握,也需要艺术家对紫砂的材质有着深刻的理解。

    许四海最有趣的紫砂雕塑是《横行一世》,展现的是一只螃蟹张牙舞爪,横行一世。许四海表示之所以创作《横行一世》是认为做人就是要学习螃蟹的气度。看起来容易,制作却很难,中国画家素有对于这种生活静物的描摹的传统,以紫砂雕塑的形式来表现,许四海无疑是拓荒者之一。而他所创作的这些作品其实已经成为中国紫砂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横行一世》

    许四海除了是一位制壶高手,还是

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古壶鉴藏家,33年前他独具慧眼收藏了一把《大亨掇只壶》,为世人瞩目。当许四海得已《大亨掇只壶》的下落,三天三夜彻夜难眠,迅速赶到潘家看壶,四处举债千辛万苦买下了此壶。

    《大亨掇只壶》意义深远,原是清代制壶大师邵大亨为宜兴潘家特制的传家之宝,被称为“壶中之王”,此壶价值连城,虽说是“一壶千金”,可多年来深藏民间,几乎很少有人亲眼见过。壶身长近一尺,高过六寸,壶色浑厚深沉、莹润如玉,造型古朴端庄、稳重、气度不凡,充分体现了邵大亨精妙绝伦的壶艺技术。令人惊奇的是,此壶随主人颠沛流离却没有丝毫损伤。

《大亨掇只壶》

    许四海一生痴迷于制壶,却在事业巅峰时期停止了制壶。在他看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应该用明智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最重要的不只是制壶,而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国几百年制壶文脉。希望许许多多中国人都能拿起紫砂壶,泡上茶,细细地品一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时隔多年,《大亨掇只壶》重出于世。许四海坦言今年是特别的一年,恰逢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又将在上海举行,他将自己300余件紫砂珍藏一一展出,连同这尊名壶《大亨掇只壶》供世人观赏,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紫壶虽小艺如海”,做紫砂壶不容易,做一把好紫砂壶更不容易。许四海表示制作紫砂壶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工序繁琐,一把壶的创作经过烘干、雕刻、烧成等工序,短则几日,长则数十日,倾注了匠人的心血。紫砂壶最难能可贵的就是“精气神”,这也是考究紫砂壶艺术含金量的重要标准。无论是时过多久,紫砂壶都依然永葆生命力。

    好的紫砂与恰到好处的烧制技术搭配一起,才能使陶土烧成后呈现最完美的体相。紫砂矿是大自然产生的“五色土”,透气又不漏水,由于其独特性在不同的条件下,紫砂壶会烧制成不同颜色。

    “紫砂是跟着富人走的。”许四海娓娓道来,紫砂最出名的是宜兴紫砂,但独特的海派紫砂也十分难得。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性一般,海派紫砂既有江南文化的古朴温润,又与海派书画艺术共生,二者交汇出博采众长、文化气息浓厚的海派紫砂气韵。

    优秀的艺术是需要传承的,许四海表示传承比自己制作更重要。正因为有了父亲陈子畦刻在紫砂笔筒上“想起东坡旧君士,为儿唤起学艺梦”的家训,才会有儿子陈鸣远的《金蟾束柴三友壶》,正因为有师父储铭的《洋筒壶》,才会有徒弟顾景舟的《双线竹鼓壶》。通过这些让许四海意识到他所得既是传承,古代的文化和中国的工匠精神就是在这样的代代相传之中得以发扬光大,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正因为有了许四海承上启下的艺术创造,才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代传承人。许四海的儿子许泽锋从小受到父亲许四海的艺术熏陶,制壶20多年。许泽锋把独特的创新融入紫砂文化,采用先进的计算机3D建模手段,制作了一把象征着幸运的《四叶草壶》。

《四叶草壶》

    如今,许四海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四海壶具博物馆”。该馆凝聚了许四海毕生的心血,馆藏文物从明代到现代大师作品千余件,构成了一部脉络清晰的中国陶瓷发展史,为中国文化发展史提供了实证。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 作者:李红霞 责任编辑:先加

人物篇

老字号篇

建筑篇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