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100> 建筑> 热门景点

魔都100:曾经上海的水上门户 如今华丽变身为最潮游轮码头

    北宋初期,上海老城厢形成了最早的居民部落和官方机构。当时的华亭县东北地区贸易频繁,海船日日沿吴淞江循江直上青龙镇,水上交通甚是热闹。南宋末年,因吴淞江上游严重淤塞,青龙镇衰落,位于今十六铺一带的上海镇崛起。

    到了明朝,吴淞江下游也开始淤塞不畅,农田水利都受到影响。朱元璋派夏原吉下江南治水,放弃吴淞江下游故道,引太湖水从刘家河入海,再疏浚上海城东北范家浜,接入黄浦。自此,黄浦江岸线形成了。它从当初吴淞江的一条支流正式变为了沟通国内外水系的大动脉,成了孕育今后上海城市文化的母亲河。

    明清时期,十六铺成为货物集散中心,江面“舳舻相接,帆樯比栉”,上海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1843年上海开埠后,内外贸易日益增长,国外轮船装载大量货物竞相进入上海。1853年上海超越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贸口岸。

  1862年,美商旗昌洋行创办旗昌轮船公司,在十六铺建造旗昌轮船码头,开办汉口、宁波航线的客货营运及陆上仓储,并拥有附近金利源、金方东、金永盛、金益盛4处码头。1873年,清政府在十六铺成立轮船招商局,以后又收购旗昌码头和金姓4个码头,统一命名为金利源码头,又名南栈码头,并沿浦滩兴建13座浮码头。这就是十六铺码头的前身。

资料图片:清末金利源码头 即十六铺码头前身

  据上海市档案馆编著的《上海名街》记录:清代乾隆以后,海禁开放,上海港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中国南北洋航运贸易的联结点。当时有文献这样记载:“凡远近贸迁皆由吴淞口进泊黄浦”,这时的十六铺区域已经是中国最大港口。

    而地名学上“十六铺”的首现,是清朝的咸丰、同治年间。为了防御太平军进攻,当时的上海县将城厢内外的商号建立了一种联保联防的“铺”。由“铺”负责铺内治安,公事则由铺内各个商号共同承担。最初计划划分27个铺,因为种种原因实际只划分到了16个铺(即从头铺到十六铺)。而其中十六铺是16个铺中区域最大的,包括了上海县城大东门外,西至城濠,东至黄浦江,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

    1909年,上海县实行地方自治,各铺随之取消。但是因为十六铺地处上海港最热闹的地方,客运货运集中,码头林立,来往旅客和上海居民口耳相传都将这里称作“十六铺”,作为一个地名,这个名称也就存用至今。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 作者:王玮 责任编辑:先加

人物篇

老字号篇

建筑篇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