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100> 建筑> 艺术殿堂

魔都100:晓看天色暮看云,春赏百花冬观雪!走进华东师大的最美老建筑!

    沿着华夏路笔直向前,右侧是一片大草坪,而今天小编想和大家说的第一个地方,就是草坪那头那栋醒目的三层"小白楼"——群贤堂!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最古老的一栋建筑,群贤堂于1930年由学校前身大夏大学斥资建造,建筑面积3643平方米。也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小白楼楼如其名,全楼白色,碧空映衬,红旗飘飘,历久如新。

群贤堂↓↓↓

    正门口有古典罗马式建筑风格的四根门柱,非常醒目。对于华东师大的师生来说,群贤堂既是师大之象征,文脉之所在,又是文化气息最为浓烈的地方。

    汤涛表示,大夏大学是1924年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部分师生,在同盟会元老王伯群等捐资下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办学初期,大夏大学在胶州路租地自建了一栋方形三层大楼作为临时校舍。

    到了1929年,学校影响日巨,全国学生慕名投报,注册人数足足超过1200余人,校舍、教室和宿舍等均不敷应用。时任校长王伯群募集巨资,于1929年3月在中山路梵王渡一带购地200余亩建设新校园。

    1930年1月5日,大夏新校址开工典礼,全体师生出席,当时场面盛前空旷。

    同年3月,大讲堂正式奠基,基石内置"孟宪成"铜像,内贮有王伯群题“树人之基”四字和校秘书长王毓祥作《第一座建筑奠基记》等纪念物。

    到了5月,大讲堂正式定名为“群贤堂”,寓意大夏“师生合作”群策群力办学的理念和荟集群贤的期望,于8月落成。当时,整个群贤堂可同时容纳2500名学生在内上课,内教室最大的一间可容纳学生190人。

    汤涛还透露,当时大夏大学图书馆、物理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等附设于群贤堂内,后逐渐迁出,群贤堂遂主要供学校校部与文、法、商、教育各学院使用。

    1937年9月,大夏大学整体西迁,在庐山、贵阳、赤水等地辗转办学。上海的校舍被日军侵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曾被充当关押100多名欧美侨民的集中营。1945年下半年,大夏大学收回校舍,继续在此办学。

    1951年10月16日,华东师大以大夏大学与光华大学为主要基础,在大夏大学原址上正式成立,群贤堂一度改称文史楼。

    2004年,文史楼被列为上海市普陀区首批不可移动文物。2010年,恢复群贤堂旧名,并复原了由大夏大学校长王伯群题写的“群贤堂”匾额。

    如今,典雅的群贤堂和秀美的丽娃河,共同滋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师大人,培育出声名远扬、延续不断的华东师大作家群、出版家群、儒商群和教育家群。

    20世纪30年代的大夏大学更是群贤荟萃,汇聚了马君武、邵力子、郭沫若、田汉、吴泽霖、孙亢曾、王蘧常、邵家麟、马宗荣、夏元瑮、周昌寿、谢六逸、姚雪垠等著名教授、学者。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 作者:图文/马逢珏 视频/陈雯蔚 潘宇 责任编辑:先加

人物篇

老字号篇

建筑篇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